华夏翰墨文化网
当代书画大师作品展

王冰专---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的书画名家

2015-03-27 14:21浏览数:195


王冰专,字业雕,号王坡居、三勤堂,男,汉族,湖北天门人。中共党员,原北京军区驻晋部队团职干部,转业后任企业财务总监,现为中华碑帖学研究会副主席,中国当代艺术家协会理事、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诗词学会会员。

他自幼钟爱书法艺术,醉心书道三十余年。他继承传统,崇尚文化,能写多种书体,富有创造和时代精神。篆书法峄山、秦绍版、史墙盘、毛公鼎等,灵动、厚重、活泼,富于情趣;楷书取魏晋、唐宋等之精华,追求势态,赋予生命;隶书镕礼器、石门、张迁、爨宝、简帛于一炉,拙中寄巧,浑穆淋漓,独具一格;行草宗二王,汲取鲁公之宽博、苏米之意韵,典雅闲适,朴茂自然,自成面貌;大草追张旭,汲收怀素之铁线、黄庭坚之伸展、王铎之错落,书作雄峻挺拔,洒脱跌宕。多次参加国内外书法大赛幷获奖。获得“中华金奖艺术家”、“二十一世纪著名书画家”、“二十一世纪中国书画百杰”和“博爱书法家”等称号。《人民画报》、《大众收藏》、《山西日报》、《山西科技报》、《太原日报》、人民网、光明网、中国企业报道联盟网等有艺术专题报道。传略和作品收入《中国书法年鉴》、《中国传世书画鉴赏》、《中国跨世纪书画家作品集》、《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等30多部典籍。曾担任《“洗笔泉”中国书画精品墨存》一书副主编和《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名作选萃》编委。作品多次被选送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参加展出,被国内外多家艺术馆、博物馆收藏。

他注重书法理论研究,用良好的书法理论,指导自已的书法实践活动。主要发表论文:《书法家的素质》、《浅谈礼器碑及其临习》、《试论草书之创作》、《浅谈书法艺术各种书体间的相互关系》、《浅谈米芾书艺对后世的影响》、《书信手札的章法点滴谈》、《书画与养生》等。

他还爱好诗歌,用诗词记录他人生足迹和对事态的感慨,自作诗词1000多首,并经常书法自作诗。还有许多书法家书写他的诗词。

王冰专作品获奖入展情况

获奖:

“祭侄文稿杯”全国书法大赛最高奖;

纪念欧阳询诞辰145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金奖;

第二届“博爱之都”全国书画名家南京邀请展金奖;

首届“幽兰赋杯”全国书画大赛金奖;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九十周年”全国中老年书画大赛金奖;

第二届“龙腾杯”中国书画作品赴日展银奖;

第五届“中华杯”全国书法大展银奖;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九十周年“中华杯”全国书画大赛铜奖;

第五届东坡书画艺术节及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

山西省社会文化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中书法获一等奖;

第三届全国榜书艺术展优秀奖;

首届“希望杯”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

“中新杯”国际书法大奖赛优秀奖;

“情系三晋”海内外山西儿女书画作品展优秀奖;

山西省第九、十、十一、十二届临摹展优秀奖;

入展:

首届“云峰奖”全国书法大赛入展;

“天下大同.魏碑故里”全国书法大赛入展;

“古韵台儿庄杯”首届海内外名人名家书画作品展入展(作品在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展出);

首届“龙腾杯”中国书画作品赴日展入展;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全国书画大展赛入展;

第二届“嵩阳杯”全国书画大赛入展;

第二届“德运杯”国际书法大赛入选;

第七届中韩书画家作品交流展入展;

第四届中国名人名家书画精品展入展;

第八届中韩书画家作品交流展入展;

“瑞中杯”全国书画大赛入展;

“贞元杯”文字之都魅力安阳全国书法大奖赛入展;

太原、郑州两市书法交流展入展;

第二届、第三届“海峡杯”全国书画作品大赛入展;

山西省第八、九届书法展入展;

书法学习的三大境界

王冰专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让我们体会到了平正之境,险绝之境,通会之境的三大境界。

(一)平正之境是初学者必经之境。苏轼论书中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不能庄语而辄放言,无足取也。”这话相当正确。习字必先从正书学起,为的便于练习好一点一画的用笔。点画用笔要先从横平竖直做起。这就如起房屋,必须先将横梁直柱,搭得端正,然后墙壁窗门才好次第安排得齐齐整整,不然,就不能造成一座合用的房屋。横画落笔须直下,直画落笔须横下,这就是“直来横受,横来直受”的一定的规矩。因为不是这样,就不易得势。你看鸟雀将要起飞,必定把两翅先收合一下,然后张开飞起;打拳的人,预备出拳伸臂时,必先将拳向后引至胁旁,然后向前伸去,不然,就用不出力量来。欲右先左,欲下先上,主要的点画行笔,皆须如此。横画与捺画,直画与撇画,是最相接近的,两笔上端落笔方法,捺与横,撇与直,大致相类,中段以下则各有所不同。捺画一落笔便须上行,经过全捺五分之一或二,又须折而下行平过,到了全捺末尾一段时,将笔轻按,用肘平掣,趯笔出锋,这就是前人所说的“一波三折”。撇画一落笔即须向左微曲,笔心平压,一直往左掠过,迅疾出锋,意欲劲而婉,所以行笔既要畅,又要涩,最忌迟滞拖沓和轻虚飘浮。其他点画,皆须按照侧、趯、策、啄等字的字义,体会着去行使笔毫。还得要多找寻些前代书家墨迹作榜样细看,不断地努力学习,久而久之,自然可以得到心手相应,有所成效。


(二)险绝之境是学书者必求之境。经过了大量的平正训练,掌握了一定的书法技巧,有了一定的表现力和欣赏力,已经不太满足常规性的书写,于是就在外形上下工夫,书法字体变形异于常人,险绝就是用尽变化之能事,通过各种笔法的交互使用、对比、顾应、浓淡、干湿、轻重、虚实,结体的大小、方圆、避让、疏密,重心的挪位、轴线的偏移等等手段,让书法的形态获得最大的变化,最激烈的矛盾冲突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上下求索的过程;一个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 过程。 要寻找到各种手段来丰富表现力,使呈现在观众面前作品的效果是“险”和“绝”。 险绝与平正相比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动态的美,要让每个独立的字以及整篇形成的章法获得一种运动感,就不仅仅是横平竖直、结体稳重这些 简单要求所能达到的,那么丰富的手段如何获取呢?首先,要学习古人留下的大量精彩的经典作品,去体会“险绝”、掌握“险绝”。而古人的优秀作品浩如烟海,因此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有“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结费岁月耳”。之说(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其次,要去试验、去创造“险绝”,通过对古人的大量学习,已经胸罗万有 ,心中已积存了许多变化的姿态,笔下就有让字“险绝”的可能。如果临池尚少,继承不够,那么创造“险绝”只能是一句空谈。一定要有牢固的平正之境的基础后才能求险绝。

(三)通会之境是学书者的高境界。写书法必须要学会综合运用,要会运用各种书法手达情表意。如写礼器到一定程度,其他汉碑都要熟悉;还要用其他书体丰富隶书;要学习哲学、书法史等理论,要懂得一点音乐、诗词、绘画、舞蹈等知识;要走向自然界,学会观察,行找灵感,就象张旭观担夫争路、怀素观云彩、苏轼观划桨得到的书法启示一样去践行。因为是从宇宙到人体自身最坚定不移的倾向。日月星晨的运行,天体的引力作用,都表现了稳定和平衡。健康的人体也是稳定和平衡的。体育运动中高技能的充分发挥,往往伴随着人体美的态式。对称又是平衡美的一种特殊形式。方块汉字的形成是以世间万物为对象而创造出来的,因此也应有万物的特征,即稳定和平衡。书法艺术,尤其是正书中,始终渗透着稳定,平衡和对称的美。反过来讲,稳定、平衡和对称,是书法艺术的基本支撑点,无此,则不成其美。在“务追险绝”过程中难免有时处理不好各种关系的调和,为求“奇” 、求“变”、求“险”、求“绝”,往往会夸张过头,或固执、孤立地用一 种手段。所以孙过庭指出 “中则过之”,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在此阶段容易出现的毛病,这也说明了”度”的分寸感不易把握,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样第三阶段的平正便是对第二阶段的险绝的一种修正、一种辩证的统一。“险绝”相对“平正”,在形态上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和强烈的反差,由已 经“过”了的“险绝”发展到第二个“平正”,是一个很自然也很自觉的道路,这第二个“平正”是相对“险绝”而言的“平正”,因此第二个“平正 ”与第一个“平正”不可同日而语,在形态上也应有很大变化,不可能仅仅 是笔法更老到、结体更稳重的“复归平正”。如果是那样,那么险绝就变得 没有意义。第二个“平正”从形态上说应与“险绝”的距离更近才是,它去除了夸张过头的部分,修正和补充了一些表现还不够的地方,使人感到这些丰富的变化是自然流泻出来的,是“志气和平,不激不励”的,而不是“鼓努为力,标置成体”的。第二个“平正”与第一个“平正”的区别是大变而 不是小变,绝不是由“险绝”又突然回到了“平正”,并自夸“通会之际, 人书俱老”。如果是突然回到了“平正”,我反纳闷这中间缺少必要的过渡 ,从逻辑上似乎也说不通,因为这第二个“平正”就与“险绝”拉开了距离 ,那只能是去消解、减弱表现力,让已经变幻多姿的笔法、形体去归于平淡 、僵直的“算子书”,这种可能要么是生理出了毛病,要么是不经思考地机械、教条。


我们今后还要不断进行险绝之境和通会之境的提升,真正达到书法艺术的达情表意。孙过庭在其《书谱》中有一段精辟论述,文曰:“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凛”,严肃、严厉。“凛之”,严肃严厉的时候。“风神”,风度、神采。“温”,温情柔意。“温之”,温情柔意的时候。“妍润”,甜美光润。“鼓”,鼓舞、振奋。“鼓之”,鼓舞振奋的时候。“枯劲”,枯劲而力量感强。“和”,和蔼愉悦。“和之”,和蔼愉悦的时候。“闲雅”,闲淡典雅。这段话的意思是:表现严肃严厉的情感的时候,就应该采用具有风度和神采的笔墨用意;表现温情柔意的情感的时候,就应该采用甜美光润的笔墨用意;表现鼓舞振奋的情感的时候,就应该采用枯劲而力量感强的笔墨用意;表现和蔼愉悦的情感的时候,就应该采用闲淡典雅的笔墨用意。这样一来,就能表现出书写者的书写情感,表达出书写的意境。

那么,怎样达到达情表意呢?我认为: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内心明确。其次就是熟悉达情表意在书法作品创作中的体现,深刻理解孙过庭四种书写情感分类的内容,以及各自所适用的书写内容范围。第三有意识地在自己的书作中去表达表现。通过一个阶段的练习后,再看看我们在哪个循层面层次,由低往高,逐步提高,达到艺术的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