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锁书画艺术之路解读2015-01-24 12:12浏览数:102次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曾说—凡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这境界的三个不同层次,似乎也是一个艺术家治学之路并走向其成就所应必须经历的三个阶段。如以其作为求知、积蕴和创意的三步曲,或许是解读和评价张铁锁作为一个特殊书画艺术家独特个案的角度和着眼点。 应该说,以当下对艺术家的定义认识,要么过于“职业化”的“学术性”强调,或“泛业化”的“个性化”追崇的惯议而言,张锁铁既不同于专职专业的艺术家,亦非一般的业余爱好者,更非大多官员以书画作为修身养性之雅为时尚之属 。他的艺术和成就的独特之处在于:是以艺术为人生的一种方式,把艺术作为生活、工作的一种精神内容和对象,用之于自己的人生修养,内省体验而达之于对社会、时代、现实人文精神继承与弘扬的创造追求,从而也最终实现着自己的艺术理想、精神价值的人生实践。 一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从古老的河东带着耕读传家传统精神的滋养走来,他做为77级文革后恢复高考的首届山大艺术系专业的学子,历经四年全面的准专业的科班教育和训练,他的理想是当一名真正的艺术家。 这是一段清贫而艰辛的学习过程。77级所具有的鲜明的学风特点是,在经历了长久的社会人生实践和自我求知的探索后进入大学,对自己“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怎样学习?”的三个问题上有着清醒的认识和使命感与责任心。在当时的美术(中国画)专业,因条件不设书法专业和课程情况下,铁锁以它在书法上已“小有名气”的基础上,积极请教于赵瓒之、王绍尊等先生。在书法艺术上倾心苦求,还由此而带动了全班甚至影响了音乐专业部分同学对书法学习的热情。作为同窗,我曾不仅为此而受益并至今难以忘怀。他是山大当时唯一一个参加《首届全国大学生书法》并获二等奖的学生。因而有理由说:科班的专业基底、孤心独旨的追求方向、求知好问的学习心态,奠基了他以艺术走进人生的漫长而坚实之路。 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从留校任教,做青年团工作,从事行政管理。在难得的百年老校全面而综合的学术氛围园地中,铁锁把对青年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艺术审美教育作为自己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校园人文精神作为一种目标。他身体力行,倡导、组织起“大学生书法研究会”,开办讲堂、讲座。在既是前辈师长,又是同事朋友,更是忘年之交的姚奠中、罗元瑧、刘子……等先生们的支持鼓励和积极参与中,在请进来、走出去赢得广泛社会名家的协助下,山大书法学习热潮蔚然成风。数十年过去,许多当年的年轻学子,正是从这里走进书法艺术的世界,走向艺术人生之境。 也就在这种人生艺术的实践过程中,他还有幸得到诸多先生和 书家的交往并得以在直接的情相契、意相合,由相浃而相知、由身入而心入、神入的教悔、指点,使他学会和积累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经验与认识,领悟并接受着中国文人不狂燥、不玄想、贵领悟、重修养、“格物致知”,服务社会人生的精神品格和学风心态。在予人的“解惑、传道、授业”诚为人师的倾心付出和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他完善着自己生动而又丰富的学、识、才、气的积累与储备。蓄养着艺术为人生的大美情怀。 三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铁锁的艺术人生之旅,虽没有实现如当初成为一名专业艺术家之所愿,而历经工作变动而为政,研史,从事社会文化积累工作。但他无论身处何位、何职,却始终把自己的艺术行为和理想作为自己的意志和意识,从具体的现实人生实践到广阔社会存在与深厚的历史文化中去反思,追索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并从这充实而丰富的动态的艺术创造活动中,深化和延展着自己的精神追求。 他的艺术实践,以书法为其代表。而书法在行楷之外尤以隶书为胜。对此邓明阁先生认为“曾攻汉隶诸碑、融汇各家之长,以传统为基础 ,入古出新、雄健飞神,动中有静,古朴凝重,笔趣墨韵,拙中巧生”。陈巨锁先生又言:其书,“堂堂正正,气象庄严,而或放笔行草,每见纷葩烂漫。”又如樊习一先生之赞:“其书一如其人,不趋时、不追风……庙堂君子之气象跃然绢素,直夺读者心目,洵可谓吾书术之一帜也。”这些评语角度不同,但对其作品中的“气象、气息和气质”的感受和入古出新并得之汉魏风骨精神的古朴沉雄印象却是一致的。应当说这些特征和品格既是他艺术表现方式、方法上的美感、形态,风格,更属于他在艺术审美精神上所表露的内在心态、意绪、境趣等等内质的内容和意义。它既是一种能够“入乎其内”重在感受、领悟人生修持的世界观、艺术观角度和层面的探索,又是能够“出乎其外”地自觉实现着内养外济、内实外化的人生理想与艺术理想的赓续与发扬。因为说到底,艺术的追求,实质上是人的精神追求,是显现为物而体化为精神形态或是一种心境的品质、品格与气质的结晶。 在某种印象中,书名淹盖了画名。其实铁锁是学画的出身,作为同窗我对他的造型功底甚为了解。从人物转而为山水,更甚是焦墨山水一直为他所倾心。许多直面大山大水的写生作品,不仅得益于其书的笔墨功力,且透露着他不喜粉黛而独钟朴素的审美意趣。是主持、研读多年山西史志的深厚积蕴。是于党史、军史、民族斗争史中那些可歌可泣的深深感动,他在上至开国元勋、下至村民百姓探访的深情诉说中,在走遍太行、吕梁、雁门,遍及那一山、一石的凝视抚摸中。他的画—焦墨山水的苍浑、凝重,是雅玩者或故作学术或以恶俗作惊世骇俗之辈,无法理解和造作而成的。依此而言,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家,应该是个通晓历史的艺术哲学家,因为唯有从哲学、美学高度去把握美的真旨,才可能使自己和作品在文化精神的认识中汲取营养,并在创作中游刃有余,把一般升华为具有生命感的崇高而形象鲜明、性格突出、内涵丰富。 有意味的是在姚奠中先生百年延辰的志贺中,作为追随了三十余年弟子的铁锁并没写字,而是以一幅焦墨长卷的山水意境,表达着自己的敬意——那重叠的山、峰峰列陈、苍茫无限,那曲折的路、峰回百转、曲折弯延,那层层山石象万卷厚重的书卷,那浮云、苍松、流水蕴居其间……这是象征,象征着对前辈的教仰,也象征着自己的心绪,还象征着他在以艺术走进人生中的许多许多的咏叹和感慨!
|